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弦歌生异彩 奋进新时代——临沂大学赓续红色基因熔铸鲜明办学特色纪实
发布时间:2021-08-17 08:5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白金山 谢成才 A+A-
-分享-

沂蒙,一片红色热土。一方热土,化育一种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沂蒙老区党和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生命铸就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精神。根植沂蒙红色沃土的临沂大学,其前身是1941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支持建设的滨海建国学院。建校80年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沂蒙精神,学校熔铸了浓厚红色基因,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引领、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精神高地,谱写出一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雄浑乐章!

 

弘扬沂蒙精神,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

 

临沂大学从诞生之日起,血脉和骨髓就浸润着红色基因,积蓄着红色精神力量,红色基因已成为学校精神最鲜亮的底色。80年来,学校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与社会相适应,奋勇前行。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将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性教育”等办学治校全过程,创新性形成沂蒙精神“五个融入”的系统化育人体系,把培育学生沂蒙精神特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锻造师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熔铸“团结包容、崇实尚贤、艰苦创业、勇于争先”的临大精神。

沂蒙精神是临大精神的“源头活水”。学校扎根沂蒙精神的丰厚土壤,以强烈的使命与时代担当,全力发掘、保护、弘扬红色资源,用好用活沂蒙精神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沂蒙故事”“临大故事”,获批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省沂蒙精神研究基地、省高等学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全国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高地、文化高地、理论高地”。

红色育人高地。临沂大学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程,将沂蒙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各个方面,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热起来、动起来。学校将沂蒙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载体,融入教育部规定的4门思政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校本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把沂蒙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在音乐教学中增设红色艺术欣赏,在历史课教学中贯穿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红色元素的课程和竞赛项目,让沂蒙精神浸润于书本中、呈现在课堂上、融化到心里面……

在沂蒙精神的滋养下,学校育人成果丰硕。一大批志愿参军、服务西部的优秀个人和团体迅速崛起,他们活跃在最偏远的乡村,奋斗在最艰苦的西部,坚守在辽远的祖国边陲……

近年来,学校共有2000多名学生参军入伍,参军人数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连续多次获评“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学生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1人、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20人……学校形成了鲜亮的红色育人品牌。

红色文化高地。临沂大学把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校风、校训、校标、校歌等校园精神标识系统,加强文化育人,形成临大独有的红色文化。学校建有溯园、红色馆、校史馆、沂蒙红色非物质文化展馆、红色文献收藏中心等校园文化景点,还在学报、校报、学校新闻网开辟了沂蒙精神育人专栏,把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搬上舞台,创作了《沂蒙精神》乐舞剧三部曲、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舞剧《渊子涯》、话剧《沂蒙母亲》、文献史诗山村剧场作品《沂蒙四季·红嫂》等,积极打造沂蒙精神育人品牌。学校创建“山东省革命根据地图书馆”,挂牌成立全省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荣获教育部颁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获批“山东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学校“红色大学文化”构建日臻完善。

红色理论高地。2015年,临沂大学成功发起并举办了首届“三山一坡·高校弘扬革命精神办学育人研讨会”,就如何加快推进老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临沂共识”。2020年,学校承办了第五届“三山一坡·高校联盟弘扬革命精神研讨会”,深刻研讨红色大学“弘扬革命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脱贫攻坚与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等国家级高层次学术会议,也相继在临沂大学召开。临沂大学学报开设的《沂蒙精神论坛》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文科学报优秀栏目,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山东省理论工程建设研究重点基地”。

学校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策划、开设《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专栏,集中展现学校红色文化办学育人的实践成效。沂蒙精神在临沂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已成为浓缩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的崇高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实施战略工程,强力推进内涵式发展

 

80年的积淀,80年的奋进,临沂大学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成为办学的永续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历经3次大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至1999年,坚持服务乡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师范专科学校的排头兵;2000年至2010年,坚持“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全面开展本科层次办学;2010年,更名为“临沂大学”,成为鲁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跃入发展的快车道。学校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三大战略工程,强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人才兴校,打造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教育,为国之命脉;先生,则为教育之魂魄。”人才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资队伍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兴校之本。学校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积极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理念、管理机制和工作方法,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底,学校共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29人次荣获“泰山学者”等省级人才称号。“山东省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实验室”“生化分析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

教学立校,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坚持教学立校战略,全面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是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应用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开展专业认证。二是推进课程与课堂建设,实施学分制改革,深化考试综合改革。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科研素质提升。探索构建了“一二三四”融入式、协同性、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创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稳步提升。2013年,成功获批山东省应用型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科研强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学校大力推行科研强校战略和学科引领战略,坚持“两个导向”,实施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得到强化,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省部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组建团队34个,建有山东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建有5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发表论文5篇,“自然指数”两度跃居全国高校前十。

学校强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打造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并推进科教融合,探索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同时扩大招生规模,持续推进学位点增列工作。学校现拥有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学校“小学卓越教师校地协同培养基地”成功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实施学院对标合作共建计划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融入计划,建立了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以教师和学生交流为主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扩大校级合作规模化,完善大开放办学格局。学校与8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成为“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中俄国际教育合作联盟”会员。在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并建立10个教学点,学生达2000余人,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城校融合发展,打造服务区域“临大样板”

 

临沂大学始终坚持“服务沂蒙”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融入临沂、依靠临沂、服务临沂、贡献临沂,与临沂市建立共生共荣的校地关系,成为沂蒙老区腾飞的重要支撑。

对接区域需求,打造人才高地。学校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目标,瞄准山东省“十强”产业和临沂市“十优”产业,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的契合度,搭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创新平台,与临沂市联合开展“才聚沂蒙”行动,立足服务临沂市产业发展,构建起“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学校出编制”的校地合作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打造老区人才集聚高地。

调适办学结构,培养区域急需人才。学校成立了物流学院、药学院等一批应用型学院,果断停办13个专业,强化建设化学化工、物流工程等与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增设中药学、环境工程等应用型专业,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工科专业,基本实现了传统型专业结构向新动能专业结构转型。获批立项5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6个合作办学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强化协同创新,赋能区域建设。着眼新发展格局,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资源、人才资源等优势,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深化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扎实推进城校融合发展。构建教授到企业、管理人员到市级各部门挂职机制,举办城校融合发展合作论坛,推动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流专业、学位点等,推动政产学研平台和地方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加速学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应用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科研成果“家门口”转化,协助建设临沂市大学科技园,打造环临沂大学创新激发区和创业孵化圈。依托临沂市新型智库建设工程,校地先后联合共建了临沂发展研究院、山东商贸物流研究院、沂蒙文化研究院等一批新型智库,赋能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

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为区域综合性大学,临沂大学主动担当为国家、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启动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临大行动”。学校积极探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育新模式,与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共建成立山东省第一所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开展高层次、创新型职业农民的常态化教育培训,先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余人。围绕“一带一路”和临沂商城国际化战略,开展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订单式培训,为乡村物流电商终端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实用人才,助力临沂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推出“千名教授博士服务科技教育沂蒙行”“大学生百校千企万村(社区)行”以及选派“第一书记”等一系列举措,引导广大师生了解“三农”、服务农村,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助力临沂脱贫攻坚。

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奠基

2020年4月20日,临沂大学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作为全省高校第一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山东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成果,学院将建成培养现代农民的一流基地、乡村创新创业的示范平台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成为校地融合、协同发展、共生共荣的多赢结合体,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奋进新时代,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展望新征程,擘画新未来,临沂大学的宏伟蓝图已绘就———“五年进‘双高’、十年成‘一流’”,即到202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到2035年学校整体水平居于国内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地方高校前列。

面对新蓝图,学校党委作出了“一二三五六”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区域一流、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遵循“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发展,有特色打造、有重点推进”的“两高两有”工作方针,实施“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三大战略,采取“学科筑峰、教学强基、聚才引智、科研振兴、合作共进”五大行动,推进“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治理提升、文化铸魂、凝心聚力”五大工程”,坚持“六大原则”实现“六大转变”。面向“十四五”,学校将奋力打造“博士点培育、沂蒙学者培育、医学院建设、教育集团建设、城校融合发展”五大重点项目,熔铸临大精神,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大文化。

八秩奋斗创辉煌,继往开来续华章。新时代的临大人将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奋进力量,继续发扬老区“特别讲政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革命传统,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秉承“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和“实”的校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再树新时代“教育兴国”的红色丰碑。

作者:特约通讯员 白金山 谢成才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