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大学再转专业,可行吗?
发布时间:2024-06-21 09:48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 A+A-
-分享-

  “所有学生均可申请、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各学院的转出名额不设限制……”

  2024年高考结束,几所重点高校相继官宣降低大学生转专业门槛,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高校动作频频,条件之宽松令人惊呼“改革力度大”。

  尤其是转出“零门槛”,比以往的“排名优先”有了大跨步的飞跃。但这是否意味着就真实现了“转专业自由”呢?套句广告语回答:“同学,成功?你才刚上路呢!”

被看见的需求

  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32.4%的受访者尝试了但没成功,30.4%的受访者只想过没尝试。

  转专业的原因各有所异,有人听从父母意见、随大流选了热门专业,结果发现不合适;有人入学后感觉专业和期待的有差距;有人录取时专业被调剂,心有不甘;还有人学习跟不上,希望去学更容易的专业……

图源:摄图网

  教育部在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曾指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在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对转专业的要求也有所调整。近年来,全国已有多所高校不同程度放宽转专业限制条件,降低学生转专业难度,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

  近日,同济大学公布2024本科招生政策亮点,其中提到:学校转专业政策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武汉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时宣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据了解,该校大一、大二、大三100%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的诉求,每次可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

  复旦大学方面,除特别说明的限制转专业外,学生可在进校后第一年或第二年申请转专业。比如,从2022年起,该校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之间,转专业通道也已双向打通,除个别专业外,所有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

  据统计,复旦转专业的接收计划数大于申请学生总数,以2023年数据为例,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

天平的两端

  刚踏入大学校门时,很多学生才摆脱“文山题海”,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适合做什么,对专业的了解也仅限于望文生义。高考结束后,要在很短的时间作出影响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决策,一时考虑不周再正常不过。

  除了上面提到的情况,还有的是为了能够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选择填报了冷门专业,实际上对于自己被录取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转专业,对过往进行纠错,去学习自己真正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东西。

图源:摄图网

  当然,转专业并非全是好处。到了一个新的学院学习新的专业,同样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

  首先是学习压力大。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会给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但是转专业难度会有所不同。有些高校虽拥有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但实施仍是“拆门不拆槛”——转出不受限,但转入仍需考核。

  想要转专业的同学不仅要学好当前的专业内容,将要转去的专业知识也要学习,这样一来学习压力就会变得很大。所以转专业并非易事,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能否成功也是未知数。

  其次是所转的专业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有很多同学在转完专业之后发现新专业还不及自己之前的专业,甚至有的同学仍然觉得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

  转专业不是小事,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还要充分调研目标专业的情况,做好充足的调查后再做决定。

前置生涯规划培训

  高校的“转专业”自由,无疑是一颗“后悔药”,给一部分“入错行”的学生修正选择的机会。但是,如何避免资源和人才浪费,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了解和选择的成功率,也是各相关方努力的方向。

  一方面,高考志愿填报对学生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高中阶段就应将生涯规划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对此,早在2017年,为适应高考改革新形势,山东省教育厅就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旨在加强学校指导高一新生确定选考科目和专业志愿。

  文件要求各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生涯规划导师,并在高中时期内保持稳定,逐步建立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同时,将学生发展指导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省内很多高中也积极响应,通过定期开展生涯规划专场讲座,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明晰自身发展路径。

图源:摄图网

  另一方面,高校除了降低“转专业”门槛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尝试更灵活的主辅修制度,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选择。

  另外,也可以从学科培养体系上做文章。有专家就建议:“尽量按大类录取,淡化学科与专业,1-2年级主要修习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到3年级再定专业。大类招生、宽基础培养的模式,会有助于缓解转专业需求。”

  总之,允许学生自由申请专业是向好的趋势,但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更为关键。毕竟,选错专业的“后悔药”也是有副作用的,而人生中的大部分决策,都无法轻易“撤回”。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