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论坛丨冯新广:开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0-02-18 11:0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冯新广 A+A-
-分享-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精髓。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紧随其后,2020年1月,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既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行动”,又是鼓励职业教育先行先试的“山东方案”。《意见》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和新做法,推动职业教育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认识,强化使命担当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是站位要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站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的高度,审视和规划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思考和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格局要大。跳出教育、跳出国内看职业教育,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作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主动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领职业教育国际化。

  三是定位要准。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类型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聚焦主责主业,打造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多样成才,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四是能力要强。瞄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凸显产学研创的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协同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五是根基要深。扎根地方办学,对接产业发展办专业,创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坚持需求和应用导向搞科研,实现“产业领跑”,与地方发展良性互动,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探索错位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实行分类施策、分类建设,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建设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把握内涵,突出类型特色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职业教育质量变革、彰显特色、强化服务、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是落实国家“职教20条”“双高计划”的应有之义。

  (一)突出质量标准

  建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对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职教20条”明确提出,发挥标准在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示范引领作用的标准和制度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将全面进入“国家标准”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逐步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这既是职业教育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教育部门监督学校依法规范办学的依据。

  (二)彰显类型特色

  特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职教20条”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院校要立足自身特点,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脉搏,对接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支持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上积极作为,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上深化改革,让“类型特色”“不可替代”“校企一体”成为职业教育鲜明亮丽的“名片”。

  (三)强化支撑服务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端,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着力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高素质劳动者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职业教育承载着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的重任,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确定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努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四)增强创新驱动

  职业教育的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动力、增强发展活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思维为统领,走出普通教育的“影子”,全新构建理论体系、标准体系、模式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围绕领导体制、依法治校、社会参与、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等,加快教育信息化,着力推进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三、抓住关键,谋划实现路径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一盘大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都不可或缺,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通篇布局、统筹协调,又需要依靠基层探索实践,支持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创新模式和做法。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这在全国是第一家,在职业教育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了超前性和创新性,充分呼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照“国家标准”“山东方案”,结合学校实践,对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一)打通上升通道,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鼓励支持办学水平高、综合质量强、社会声誉好的优质高职院校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现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横向融通衔接机制。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促进不同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支持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联合开展不同形式的贯通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的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

  (二)摆脱普通教育的“影子”,构建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标准体系

  从国家、政府和社会来看,全面修订和研制中职学校、专科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学校的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从学校来看,要围绕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分转换、创新创业、成长通道等,完善学生成长成才标准体系;围绕引进、培养、使用和考核等关键环节,完善教师成长标准体系;围绕工作重点、工作作风、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建立工作标准体系。

  (三)延伸扶优扶强政策,重点打造优质院校和品牌专业

  以深入实施“双高计划”为推手,延伸扶优扶强政策,加强绩效评价,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形成既有高原、又有高峰,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地方和院校在产教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职教体系建设、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率先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模式。

  (四)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育人功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和政策引导,强化对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设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服务校企人员互聘、学生培养、实习实训、协同创新、对话合作,构建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参与主体层面,强化学校和企业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优势互补,促进理念、人才、技术、设备等要素融合。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派出企业工程师到职业院校授课等。在教学改革层面,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层面,坚持立德树人、强调德技并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面向职场构建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建立企业认证和评价制度,依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入度和贡献率进行评价,实施相应的财税信贷优惠政策,引导校企合作健康发展,提升合作育人质量。

  (五)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双高计划”强调建设人才培养高地,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站在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不断审视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教学要跟着技术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上要聚焦生产岗位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设计上,将生产过程中一些操作流程有效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开发实做项目,增加实践课时;在教学方法上,广泛开展混合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课堂;在教学环境上,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推进顶岗实习;在教学评价上,校企共同参与,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实绩。

  (六)坚持需求和应用导向,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

  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建设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品牌智库平台;服务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更加注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业业”联动,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快高水平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国特色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体系,用中国方案解决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陈年难题”。

四、积极探索,提供日职经验

  近年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抓住国家实施“示范院校”“优质院校”“双高院校”建设等发展机遇,深入实施以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融入地方发展,支撑产业升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专业聚焦,服务和助推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乡村振兴”和山东省“海洋强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战略部署,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经过不断优化、整合、重组和撤销,专业规模由72个压缩到41个,重点打造现代海洋渔业、汽车智能制造、现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10个专业集群,形成了以服务向海经济和临港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布局。做精做强现代海洋渔业专业群,引领推动日照由传统渔业养殖向高效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汽车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支撑日照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做大通用航空专业群,为日照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牵头成立海洋与渔业、文化创意2个山东省职教集团,与现代汽车、中兴通讯、山东豪迈等一批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专业和订单专班,6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12个项目入选“1+X”证书试点,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共建山东省海洋甲壳类资源综合利用等11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我校研发的虾青素分子模式技术,技术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助推山东辰亚公司由传统水产品加工企业成功转型海洋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

  (三)德技并修,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理念,系统推进校园卓越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厚植和固化“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精神品格;借助思政课和课堂思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植入工匠精神培育指标,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技能大赛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不断认知、体验的过程中塑造工匠精神;积极开展技能大师、劳动模范和优秀校友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激发爱岗敬业、专心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的内生动力。

  (四)开放办学,服务城市融合发展

  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了山东省二级渔业船员培训等17个行业性技能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水产养殖专业师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引领和推动了日照海域从海湾扇贝育苗、到大菱鲆养殖、再到半滑舌鳎和星斑川鲽养殖的三次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旅游管理、文化创意专业师生深入莒县乡村实地考察,编制了农文旅综合体发展规划,吸引社会资金2.7亿元,助推赵家石河村入选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和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经过连续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学校相继跻身国家示范院校、国家优质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取得了全国高校就业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韩国现代汽车集团顾问薛荣兴先生担任学校名誉院长。今后,我们将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为契机,按照“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和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冯新广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